•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0:00
/
0:00
加载完毕: 0%
0:0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0:00
 
1x
倍速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视频加载失败,请稍后重试
重新加载

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集体采访

1月14日上午8点,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代表通道”集体采访,广东人大网、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进行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开始时间: 2023-01-14 00:00
直播回顾
分享
    2023年01月10日
  • 11:30
    政直播

    1月14日上午8点,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代表通道”集体采访,广东人大网、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进行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统筹】李琳 李晨昱 

    【策划】申晨 汤文诗 何雅柔

    【图文编辑】李润芳 许萌萌

    【审读】张俊伟

    【摄影】张琪达 张瑞霖

    【速记】文云华 

    【海报设计】武君丽

  • 2023年01月14日
  • 00:01
    政直播

    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本次大会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9位来自基层一线人大代表走上通道,和大家见面交流,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时通报自己所在媒体单位,说明要提问哪一位代表,提问时请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每组代表上场在麦克风站立后,回答记者现场提问。下面有请第一组代表,分别是: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源浩、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院长张书彦、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

  • 00:04
    政直播

    深圳卫视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创新之城,应该如何答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考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 00:05
    政直播

    黄源浩: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时代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来自科技界的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 00:06
    政直播

    黄源浩:2022年以来,深圳着力打造“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提出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实际行动书写“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

    解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我建议:一是深圳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制造业产业链优势,二是不断加强制造业全链条核心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三是狠抓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四是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的“第二曲线”。

  • 00:11
    政直播

    黄源浩:建议深圳将坐标放置到世界版图,锚定“全球领先”。不但制造业要深度参与到全球市场分工,而且要以高技术制造业集群之势,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进攻,争取在高价值环节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作为深圳企业,我们应该担负起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重任,助力国家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13年,我怀着让中国抢抓3D视觉感知技术产业化机遇的初心,回到深圳创业。当时为了让国家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我和团队从“最难啃的骨头”啃起,攻关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的核心底层技术。这十年以来,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包括底层芯片、算法、光学、模组等一个又一个难题,落地线下刷脸支付、服务机器人、智能手机等行业的规模化落地应用,都做到了全球前列。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努力为科技企业,尤其是科技行业的龙头企业“站出来”、“走出去”积极建言献策,积极履职,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人大代表的力量。谢谢!


  • 00:14
    政直播

    南方日报记者:作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请问张书彦代表,您如何看待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广东如何用科技更好赋能“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

  • 00:15
    政直播

    张书彦:谢谢你的提问。我认为,有科技创新的赋能,才能把制造业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用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做大做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拥有全国最完善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是支撑关键核心产业技术应用的主引擎。

    比如,在美丽的东莞松山湖畔,坐落着我国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它是开展前沿学科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先进大型实验平台,运行以来已经取得了多项重要科学成果。


  • 00:18
    政直播

    张书彦: 前不久,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和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共同建设的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成功出束。它就像超级显微镜可以测量材料的微观组织,好比X射线穿透人体,了解人体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所以它可以检测材料的“病症”,开出对应的“药方”。

    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将为众多领域国家重大需求的新材料开发、高端装备无损检测、服役性能管理等提供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为解决我国在材料与装备制造领域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我觉得,如何让科技创新的成果和市场需求深入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广东用科技创新更好赋能制造业当家的关键。

    作为省人大代表,我向大会提交了这方面的建议,希望推动政府政策引导,依托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成立专属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打造专属领域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聚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搭建产研对接桥梁,有效的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谢谢。


  • 00:26
    政直播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请问余志坚代表,您认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如何架起基层群众与国家立法机关之间的“桥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 00:29
    政直播

    余志坚:谢谢您的提问!我用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江海区江翠社区有一支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队伍,这支队伍开始是自发形成的,由退休的干部、职工,社区热心群众组成。他们在平时聚在小公园喝茶聊天,对于立法、政策等进行评议,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群众亲切地称这个活动叫“小公园议事”。立法联系点成立之后,“小公园议事”的热心参与者成为我们的“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立法联系点还对这种议事活动加以引导,令小公园议事队伍有了中坚骨干,议事的主题有了明确指向,群众的民主参与热情提高,出现不少来自民间的真知灼见。比如,有一次在讨论《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时候,义务收集员麦棠对征求意见稿第9项条款关于“律师执业期间因为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正在服刑,司法行政机关要收回其执业证书,刑满后予以返还”提出建议,认为对于律师重新执业要求过于宽松,他提出律师是法律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应该更强,犯了法要恢复职业更要经过严格的考评等程序才可以。

  • 00:32
    政直播

    余志坚:而麦棠来自于基层,他的意见有法理依据、很接地气,符合基层群众对于公正的认知,因此省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并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修改了这条规定。这件事经过立法联系点广泛的宣传,群众们都传开了:“退休棠叔的意见,被立法机关采纳了”。之后呢,大家参政议政的热情更加提高了。群众感受到他们的意见有人听、听得进、有作用。

    立法联系点还积极参与基层组织的社区议事活动,这样既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宣传法律,征集法律意见。立法联系点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架起群众与立法机关沟通的“桥梁”,也让群众真切的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人民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摆设的,而是真正能够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谢谢!

  • 00:36
    政直播

    主持人:第二组代表分别是:广州市总商会副会长、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蒋伟楷,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侯雪梅,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卫生应急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红梅。

  • 00:39
    政直播

    广州日报记者: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实体经济为主、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作为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请问蒋伟楷代表,您对此的感受和认识,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00:46
    政直播

    蒋伟楷:感谢您的提问。伟中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强调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科技自立自强,我觉得特别振奋,报告反映了我们广东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并部署了未来发展,报告全面把握广东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工作路径。

    广东一直以来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制造业是我们赖以发展起来的关键。结合我的从业经历,我认为科技攻关,解决关键卡脖子的环节,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进一步发挥广东制造业优势的关键。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更是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主攻手。


  • 00:47
    政直播

    蒋伟楷:我所在的演艺科技专业照明领域,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在半导体芯片、基础材料、系统平台的国产替代,引进国内及全球人才,参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方面持续发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拥有了超过1000项的国内外专利,确保了高质量的发展。行业培养出了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整个广东演艺科技专业照明制造业的研发水平、智能制造水平等都得到显著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我本人从事企业研发和管理工作近30年,我充分认识到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重要性。我认为要实现制造业当家:一是要提高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引领行业发展;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制造业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全面合作;三是加强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形成自主品牌,以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广东过去以制造业起家,未来制造业也必将能当家,为构建现代化新型产业体系、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 00:56
    政直播

    新华社记者:请问侯雪梅代表,作为一名连任的省人大代表,您多年来一直积极履职,有哪些履职故事可以分享吗?另外,省人大常委会最近通过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可否请您谈谈如何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中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 01:00
    政直播

    侯雪梅:谢谢你的提问。回顾这五年的履职,我觉得自己从一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做研究的科研人,成长为操心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人大代表,最大的体会就是把做科研的认真、严谨融入到履职全过程,用心学习、用脚调研、用脑建议。其中印象最深是我提交的一项建议,推动了珠海和中山6条跨界道路的打通。

    珠海和中山唇齿相依,中山坦洲约70%的面积嵌入珠海,每天两地跑通勤的有20多万人,但两市之间的跨界道路却存在一些断头路、断头桥问题,拥堵严重,下雨必迟到。一次乘车路过,我发现两地没有跨市公交,乘客到了边界要下来,跨过交界,再去坐另一城市的公交车,非常不方便。为摸清情况,我实地查看了两市之间有问题的10条路,走访了两市的相关职能部门,2021年提交了“推进珠海中山两市跨界交通的建议”。在省交通厅、水利厅及两地政府共同努力下,两年的时间,10条路打通了6条。比如去年11月通车的香海大桥,从香州到斗门,由原来5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推动了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建设。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关注横琴的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生物医药一头连着国家大计,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同时也是合作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您提到的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其中有一条就是在合作区建设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同时也是扎根珠海的医药科研人员,我会持续关注合作区的平台建设,一方面通过代表建议的方式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领我的团队一如既往为大湾区医药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01:01
    政直播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去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明确从1月8日实施。请问刘红梅代表,对于实行“乙类乙管”后,基层如何做好分级诊疗,及时预防重症风险,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 01:07
    政直播

    刘红梅: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当前群众关注的问题。实行“乙类乙管”,相比“乙类甲管”变化很大,不再实行隔离或判定密切接触者。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并且实施分级分类收治患者。具体来讲,就是无症状或者轻症可居家;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可到定点医院;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症、危重症患者可以到三级医院。

    我所在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是省应急医院,也属于定点医院,最近医院收治的新冠感染老年患者一直保持在400人以上,重症比例超过35%。现在老年人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人群,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为此医院成立了26个老年感染者救治小组,建立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重症专业组的医护常规到其他专科进行巡诊,我们尽最大努力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成功率。

    对我省来说,全省的区域、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粤东西北地区医疗建设较薄弱,多数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基层群众的就医和健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对于农村居民的健康服务,国家提出要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并打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

  • 01:07
    政直播

    刘红梅:三级联动中,首先要高度重视村医这一群体,他们是农村健康的守门人。实现分级诊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村医对病情的初步诊断、评估能力。自2020年开始,省二医就开展了连续3年的广东省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计划,至今共举办了培训班26期,培训基层医生1924人。

    二是要高度重视畅通转诊渠道。上级医院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会诊、指导,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应及时转诊到上级三甲医院,并且要设立绿色通道,如果群众有困难,也可申请公益项目资金帮扶。

    三是要高度重视与基层医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建设。去年5月,我院通过自己研发的互联网诊疗平台——叮呗医生APP,线上会诊,远程指导清远市阳山县杨梅坑村的村医黄医生,及时发现、准确评估,并成功转诊了一位出现脑梗死症状的村民张伯,由于救治及时,张伯的康复效果很好,又可以下地干活了。后期,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的支撑下,医疗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我作为新当选的省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管理者,下一步将通过积极履职,为推动加强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力量。谢谢。


  • 01:08
    政直播

    主持人:有请第三组代表:韶关市翁源县得宝家庭农场市场销售、广东绿宝农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桂林,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茂名分队秘书处秘书长、茂名市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办公室主任袁湄,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副所长杨凤玺。


  • 01:13
    政直播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问郑桂林代表,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您有什么思考和建议?

  • 01:19
    政直播

    郑桂林:感谢您的提问。我是韶关团的代表,我叫郑桂林。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我直接受益于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我是2008年返乡创业的,从开始承包600多亩土地至今,先后带领周边500多农户加入到种植行列,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子。

    返乡创业的这十几年,我共同参与和见证了我们村从精准扶贫到脱贫攻坚、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村如今蓬勃发展,生机勃勃!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种出的农产品实现了出村进城,再也不用担心没人要、卖不出去了。像我们村委把闲置的村小学等土地资源以股份的形式与企业共建了“乡村振兴种苗繁育中心”,有效地盘活了镇、村的闲置资产,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

  • 01:19
    政直播

    郑桂林: 扎根农村的这些年经历,我深切地体会到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度和卓越成效。特别是当选省人大代表,让我深切感到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促使我更加深入思考如何为民发声、为民履职,让乡村的老百姓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关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我觉得这是广东乡村大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机遇。

    作为来自乡村的基层人大代表,我建议这项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一是盘活县镇村三级,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农业需求,打造多个具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小中心。二是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今年是新一届省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一年,接下来,我将会把广东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融合到我的代表履职中,为振兴家乡、振兴广东贡献我的力量。谢谢。

  • 01:21
    政直播

    羊城晚报记者: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请问袁湄代表,您能否介绍一下您感受到的身边的变化?对于我省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 01:25
    政直播

    袁湄:谢谢媒体朋友们对文化建设的关注!近年来,广东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文化建设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茂名市的文化建设,也正发生重大变化,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海洋文化等历史文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场馆覆盖了广大群众,立足本土的群众文艺作品送到了百姓中间、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1998年我刚回到茂名工作的时候,经常下乡送戏,当时的群众公共文化设施少,“送戏下乡”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和茂名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12年,我们打造了最早的“悦动茂名”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空前高涨,高峰时候一年内举办过近200场的群众文化活动。我们为群众服务就要“俯下身来,多听群众需求”,用心用情打造一系列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如举办“唱响茂名”“魅力茂名·好心戏台”“山海并茂·好心闻名”“好心精神·薪火相传”等文旅+非遗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近两千场,受益群众近400万人次,让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带到群众身边,打通了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01:25
    政直播

    袁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25年,对于我省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加大推动粤西地区“冼夫人”文旅产业和文旅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业,要让外来的群众记得住我们粤西地域文化,要让归来的游子记得住乡愁。二是要加大力度创建粤东西北地区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区,促使全省文艺人才队伍“一盘棋”,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艺术精品,让“艺术+非遗+文创产业”走得更远。谢谢。

  • 01:27
    政直播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绿美广东引领,努力探索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请问杨凤玺代表,让广东大地的天更蓝,水更清,生态更优美,您有哪些建议呢?

  • 01:34
    政直播

    杨凤玺:感谢你的提问。优质的生态、美丽的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据广东省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8.66%,远超全国24.02%的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我省建设完成了1.1万公里的景观绿道,建成了11个国家森林城市,城乡的宜居品质在不断地提升。但同时我省绿化品质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省委提出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就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实际举措。作为来自农业科研一线的省人大代表,我想结合本职工作和自身感受对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三点建议:


  • 01:35
    政直播

    杨凤玺:一是建议强化科技支撑,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为核心,建设南粤秀美山川。我们在惠州南昆山和河源东江林场的资源普查中,收录有1000多种观赏植物,发现了10多个新的物种和新的分布种,这些都是广东特色的、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珍稀资源。通过强化这些优异资源的创新利用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通过科技支撑来促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二是建议持续推动绿化造林工作,提高全省的森林、园林等植被覆盖率。加强城市百姓身边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建设。同时,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加强乡村河湖湿地、古树名木等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样板。

    三是建议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生态惠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特色经济作物与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进优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

    对于我自己,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多一种身份的同时,更多了一份责任。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将在人大代表这个履职平台上,发挥专业技术力量,以实际行动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 01:35
    政直播

    主持人:谢谢以上代表接受媒体的采访,请代表移步会场。各位记者朋友,本次大会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到此结束,期待大家持续关注大会议程,充分宣传报道新一届代表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履职风采,谢谢大家!

  • 01:40
    政直播

    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关注。

没有更多了